盛夏 咋和那些“高冷”食品“处朋友”
(记者李建)“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夏日炎炎,人们因为食材保鲜或贪享清凉,格外钟情“高冷”食品。那么,这些“冷”食品的“高冷”颜值从哪儿来?把这些“冷面孔”从超市请回家,需要注意些啥?今天,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的专家们为您揭秘,讲讲和这些“冷”食品相处的小细节、大门道。
“冷”食品小科普
有些不太冷 有些真心冷
“冷”食品,通常是指冷藏食品,它们的“高冷”,其实是与生俱来的。当那些常温食品在货架上百无聊赖地打发时光的时候,这些特立独行的“高冷”食品就躺在24小时都不能断电的“清凉房”里躲清闲了。
虽然看起来都很“高冷”,但形形色色的“冷”食品脾气秉性其实并不相同:有些其实不太冷,有些确实真心冷。
“不太冷”的食品主要是指那些不需要冻结,但需要把食品温度降低到接近冻结点,并在此温度下保藏的食品。这类产品包装上“保质条件”一栏往往写着“置于2-6℃”等字样,买回家后需要放在冰箱冷藏室保存。而这些“大大咧咧”地躺在超市的冷藏箱、冷藏柜里的食品,大名叫作“冷却食品”。
和“冷却食品”不同,有些食品是“真心冷”,这类食品就是摸起来冰冰凉、硬邦邦的“冻结食品”。所谓冻结食品,是指那些需要在低于冻结点的温度保藏的食品,一般在超市的冰柜里出售,购买回家后如果不马上烹调,需要立刻放入冰箱冷冻室中。
无论是冷却食品还是冻结食品,它们“高冷”的“颜值”都需要人们的精心呵护,从生产出来到烹饪之前,需要全程在低温下储藏。用句相对专业的话来说就是:这些食品,都需要冷链保存和运输。
权威解读来了
需要靠低温保持新鲜
“冷”食品的秘密其实只有一个:不是不怕冷,而是怕不冷。“冷”食品怕不冷的答案也只有一个:需要靠冷来保持新鲜。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的权威观点是这样说的:
温度是可以影响微生物生长与存活的最主要因素之一。0℃以下时,微生物体内水分冻结,生化反应无法进行,这时一般会出现繁殖速度慢、停止生长甚至死亡的情况,所以低温保藏食品是较常用的方法。而如果储藏温度超过了保质温度,微生物繁殖加快,食品就会提前败坏,或品质下降,风味变差。“冷”食品的另一个特点是需要人们对它“一直冷”。如果温度波动,食品营养素和风味物质的损失速度加快,食品的口感也会因此变差。
一般来说,冷藏食品的包装袋里如果有散碎的冰晶,食材有脱水变硬、互相粘连,甚至出现裂缝等情况,那就说明消费者买到的“冷”食品很可能没有享受到持续的“冷遇”。
特别是活菌酸奶和活乳酸菌饮料,离开冷藏条件后,酸度会上升,活菌数会快速下降,食品的健康价值也会因此大打折扣。
专家划重点
购买有妙招食用要趁早
如何把超市里的“冷”食品请回家?一些从细节上完善的小妙招,可以帮助提升消费品质。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专家委员、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范志红帮消费者划了以下几个重点:
首先要看食品的“保质温度”。比如活菌酸奶、大部分豆制品和鲜肉、冰鲜水产品都需要在低温条件下出售。如果食品包装上要求低温保存,而商家却放在常温下,这种食品最好不要购买。
其次是按顺序拿取。购买需要冷藏或冷冻的食品时,千万别小瞧采购顺序和贮存方式,这不仅会影响食品的新鲜和美味,还直接影响食用的安全。
一般来说,靠谱的做法是先取不用冷藏又不怕压的,如米面粮油、常温罐头、不用冷藏的包装食品;再取可以在室温下至少放1-2天的,如蔬菜水果等;然后取冷冻食品,如速冻饺子、汤圆、冻肉等;最后取冷藏食品,如巴氏奶、冷鲜肉、生鱼片等。
最后是要分类摆放在购物车中。把需要冷冻和冷藏的食物放在一起,让它们“抱团取冷”,减缓温度上升速度。但要注意不同类型的冷冻、冷藏食物,要各自包严,既不要接触蔬果,也不要互相接触,避免微生物的交叉污染。特别是巴氏奶、酸奶、生鱼片、冰淇淋等这些食用前通常不再经高温煮沸的冷藏食物,更要小心。除了使用购物袋,还可自带冷藏袋和冰袋,冷藏袋有隔热性,内壁有金属反光膜可以反射热辐射。
“冷”食品买回家后,要尽快分类放入冰箱。如果不能及时放入冰箱,可采取以下措施:已解冻的鱼肉类,应尽快全部烹调,如一餐吃不完,可趁热分装成几份,分别冷冻或冷藏,每次按需取用;巴氏奶如不能及时冷藏,即使还在保质期内,也应尽快喝掉,但别忘记喝前先加热到80-90℃(还没有沸腾),以免引起肠胃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