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秉华:矮败小麦育种技术为增产装上加速器

时间:2019-08-15 来源: 作者:

  今年麦收期间,在安徽省萧县安徽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地,淮安市农业科学院孙苏阳团队用矮败小麦技术育成的中强筋小麦品种淮麦40实测亩产量达到1460斤,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所研究员、矮败小麦技术发明人刘秉华对此结果非常满意。

  矮败小麦技术是什么?为什么能够育出如此高产的优质品种?刘秉华的记忆回到了40年前的起点。

  1979年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恢复研究生招生的第一年,在河南省镇平县教书的刘秉华考取了育种专家、爱国华侨邓景扬的研究生。从这一刻起,刘秉华的人生与矮败小麦血肉相连,用他的话说:这是命中注定的事儿。刘秉华讲述:1972年,山西省太谷县农民技术员高忠丽发现了一株特殊的小麦,这株小麦雄性败育彻底,雌蕊发育正常,这株小麦后来被命名为太谷核不育小麦,这是矮败小麦的祖宗。

  太谷核不育小麦属显性不育,受一对显性基因控制。基因在21对染色体的哪一对上呢?刘秉华承接下重担,用染色体排除和端体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终于在1983年完成了太谷核不育小麦的基因定位。随后,刘秉华继续研究如何将太谷核不育小麦用于育种实践,在基因定位的基础上,用雄性败育彻底而稳定的太谷核不育小麦和世界上最矮的小麦矮变一号小麦为亲本,经过连续大群体测交筛选和细胞学研究,培育出表现既矮秆又雄性不育的材料,即矮败小麦。

  那是1988年5月的一天,我来到试验田看到一株小麦,株高只有50厘米,雄性特征完全失去,颖壳夸张地张开,在培育了8785株后,我终于选到了具有矮秆基因标记的太谷核不育小麦矮败小麦,当时感觉像是在做梦,可这株矮败小麦确实在我眼前。回忆起这一时刻,刘秉华笑容满面。

  刘秉华介绍,矮败小麦的优势显而易见:株高差异十分明显,矮秆即为不育株,非矮秆即为可育株。利用矮败小麦,不需要人工去雄授粉,就可以产生大量的杂交种,杂交效率大大提高。矮败小麦不仅是一种特异小麦,更是一种好用的小麦育种材料。

  从这一年起,刘秉华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他在北京和河南新乡的试验地来回奔走探索矮败小麦高效育种方法,组建矮败小麦轮回选择群体,从中选育出优良品种。经过多年研究与实践,刘秉华建立了矮败小麦高效育种技术平台,选育出以轮选987为代表的一批高产稳产品种。

  2006年5月,设在河南新乡的国家矮败小麦育种技术创新中心正式成立,刘秉华团队的矮败小麦事业开始高速发展,矮败小麦种子大规模走向全国。

  已故绿色革命之父、诺贝尔奖得主Borlaug(布劳格)博士曾把矮败小麦技术誉为小麦育种的革命。2011年1月,刘秉华等来了迟到的奖项。作为第一完成人,刘秉华团队研发的矮败小麦育种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与大庆油田、长江三峡一起入围当年的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上世纪80年代,全国小麦平均亩产在400斤左右,杂交育种、辐射育种、分子育种等育种方式纷纷亮相。矮败小麦高效育种方法的创建,实现了育种家多出品种、快出品种和出好品种的愿望,推动了小麦育种的革命。刘秉华说,应用矮败小麦育种技术已经育出60-70个优良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超过3亿亩。

政讯通•食品安全综合资讯中心 政讯通•食品安全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食品安全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