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保障法》规定:建立种子储备制度 规避灾害

时间:2024-02-29 来源:食品安全内参编辑部 作者: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关乎着国家的粮食安全。《粮食安全保障法》今年6月将正式实施。其中对种子与种业进行了强调,从法律层面为种业振兴和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粮食安全保障法重点解读

食品安全法制调研中心食安调研员为大家带来关于种业条款的解读,看看国家如何通过种业振兴,维护种业安全,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

种子:农业的“芯片”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农业对优良种子的需求愈发迫切。根据《粮食安全保障法》规定,国家将加强粮食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建设国家农业种质资源库,健全国家良种繁育体系,推进粮食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管理信息化建设。

这些举措是守住我国粮食安全,让种业不再受制于人的重要条例,更为种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科学种植

植物新品种权:鼓励创新与保护

为了鼓励育种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国家加强植物新品种权保护。这意味着新的种子可以通过申请植物新品种权,获得法律保护,防止他人侵权。同时,国家支持粮食作物种子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应用,支持开展育种联合攻关,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这一系列措施旨在激发创新活力,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

植物新品种权:鼓励创新与保护

种子储备制度:应对灾害与调剂余缺

《粮食安全保障法》规定,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种子储备制度。这一制度的建立,主要用于发生灾害时的粮食生产需要及余缺调剂。通过储备种子,确保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恢复农业生产,保障粮食供应稳定。

 

通过加强种质资源保护、植物新品种权保护以及建立种子储备制度等多项措施,国家正积极推进种业振兴,维护种业安全,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确保粮食生产的可持续性。

 

关注小政,更多法律知识等您了解。

食品安全【全国食品安全法制调研中心】招募食安调研员,关注食品安全,舆情动态,依法维权,行业促进,欢迎您加入010-57744787、010-56212737。

调研中心

政讯通•食品安全综合资讯中心 政讯通•食品安全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食品安全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