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县市场监管局探索食品小作坊监管新路径
去年以来,通江县市场监管局针对食品小作坊基础较差、业态复杂、安全薄弱的现状,破解难题,积极探索“3×3”监管工作模式,从三个角度,采取九项措施,实施分型分类监管,强化过程控制,精准施策帮扶,形成基层有档、册上有名、工作有痕、风险有数、整改有力、发展有策的工作格局,推动县域“坊品”精品荟萃,出山达海。
内容上法规+政策整合。以食品安全法、《四川省食品安全条例》《四川省食品小作坊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为重点,围绕小作坊食品安全控制和生产许可的具体业务,对从业人员进行全覆盖宣传培训。同时发放《食品小作坊生产经营告知书》200余份,对许可证的办理时限、办理要求、办理流程进行释疑解惑。
方式上线上+线下融合。以电子数据、短视频、展板、纸质宣传单、布标为载体,采用微信群、专题培训会、农村坝坝会、入户面对面等方式,多维度、全方位宣传培训,确保辐射全域,不留盲区。
效果上培训+考核聚合。建立培训+考核的实效评估机制,促使从业者对生产许可法律规定融会贯通,入脑入心,知会合一,进一步筑牢食品安全意识防线。截至目前,已有138人参加考试考核,合格率为97%。
动态精准排查。由各市场监管所选派2~3人,经食品生产许可核查培训考试合格后,组建食品生产许可核查专门队伍,对辖区内食品小作坊进行拉网式风险隐患大排查。当前已排查205家,覆盖率达67%。
闭环定向指导。对排查出的各类风险性信息进行汇总,梳理存在的问题、原因,明确整治目标,落实整治责任,强化整治措施,并建立“一表一图两账”专档,即风险隐患排查表、风险隐患排查整治作战图、风险隐患排查登记台账、风险隐患排查整改台账,针对性提出综合限期整改指导意见,并派员进行一对一、面对面指导,实现风险隐患闭环管理,确保一次性获证。
风险分级管理。根据生产的食品类别和隐患排查情况,采取量化评分的办法,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对食品小作坊进行风险分级,建立分级监管台账,设置相应的分级监管频次,对小作坊进行食品安全风险等级动态监管。
达标型重点保安全。严格参照《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GB14881-2013)和食品小作坊生产许可核查要点,指导绘制生产流程示意图,推进食品小作坊生产流程化、标准化、规范化。按照行业特点、产品类别制定风险防控操作规程,组织专家开展现场实训。主动作为,加强小作坊与检验公司对接合作,搭建检测三方平台,定期开展质量检测;主动服务,开设快速检测通道,提供免费快检服务,对检测不合格的,及时研判,分析原因,找准症结,协助整改落实。
良好型重点求突破。建立业务专员派遣制度,从规划厂房设计布局、优化生产工艺流程、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规避生产风险隐患等方面,提供“一对一”对接服务。制作咨询专线电话目录,整理高频咨询问题清单,建立标准问答知识库,涵盖行政审批、营商环境、生产过程控制、知识产权、消费维权等政策法规和服务措施。及时动态更新,确保各项惠企政策和帮扶措施精准推送直达快享。搭建“云上议事厅”,定期不定期就食品风险隐患、热点食品事件、先进经验技术、专业知识培训、政策法规宣讲等开放论坛,对风险隐患及时进行会商、诊断,实现线上服务与线下监管互融共通;与政府协作利用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和惠企政策宣讲直播等平台资源,为食品小作坊“代言”“带货”。截至目前,展示小作坊产品15个品种。
优秀型重点谋发展。与属地党政、农业农村、商务、人社、金融、行业协会等组团专访,送法律政策、融资信息、商务会销、市场资讯到户,问计问需,护航发展。根据资源优势和产品特色,量身打造专属发展方案,实现“一坊一策”;开展“送注册商标、送产品标准、送专利服务、送维权保护”活动,引导本地特色优质食品小作坊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目前已取得“杨老七火米糖”注册商标1件。建立“资源+产业+集体经济+小作坊+电子商务+农户”多元化融合发展机制,搭建“坊坊”合作、“坊超”合作新业态,目前已促成3个特色农产品基地、5家小作坊、20家商超达成战略合作,实现产供销一体化、订单式产业发展常态化;实施“阳光小作坊”“透明车间”提质升级改造工程;鼓励优秀型食品小作坊构建现代企业管理体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通过开展党建品牌创建活动,提升党建引领“铸魂”,锻造“红色基因”、融合乡村旅游资源,强化文化建设“赋能”,目前已培育“作坊沉浸式体验乡村游”“红军行军酱菜”项目2个、“个转企”转型升级1家,进一步激发小作坊创业活力,助推乡村振兴,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作坊力量”和“作坊智慧”。
原文链接:http://scjgj.sc.gov.cn/scjgj/c104476/2024/4/15/a22a746b4374437d963c70a79e7de615.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