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市开展商标富农和运用地理标志商标精准扶贫

时间:2019-08-14 来源: 作者:

近年来,宿州积极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大力开展商标富农和运用地理标志商标精准扶贫,大力乡村振兴,积极引导各地不断挖掘公用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种植业、养殖业、等具有特色涉农产品申报地理标志商标,带动当地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截止目前,全市有效商标17879件,其中农产品商标注册8652件,地理标志商标7件,其中涉农中国驰名商标7件,省级商标品牌161件。主要做法是“树立三种意识、突出六个抓手”:

树立三种意识:即服务意识,传承意识和责任意识,坚持把促进地理标志商标发展作为推进“商标富农”工程的重点抓手,绝不放松,把服务意识贯穿于地理标志商标注册、管理、运用和保护的全过程。自觉传承中华优秀的文化、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产品。勇于担当,把责任扛在肩上,以问题为导向,合力推进地理标志商标的注册、全力推进地标品牌发展和保护工作。

突出六个抓手:以机制建设为抓手,与相关部门建立了联运共促工作机制以及常态化信息沟通、交换及协作机制。如砀山县为了抓好优质砀山酥梨生产基地的认定工作,积极与砀山酥梨协会、农委等有关部门配合,制定了《砀山酥梨地理标志产品质量管理协议》,确保砀山酥梨地理标志产品的质量。以注册增量为抓手,摸清家底、开展调研、建立倒逼机制,增加地标注册申请量,提高注册成功率。如墉桥区立足地方特色经济,对创牌意识强、产业基础和发展前景好的企业,对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行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主动联系其负责人,介绍本地和外地的成功典型事例,面对面交谈,一对一服务,零距离地帮助其申请注册商标,培育指导企业申请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地理标志商标。“宿州王枣子”地理标志商标注册成功后,品牌价值大幅提升,“宿州王枣子”已成为夹沟镇富农业支柱产业,种植面积从2012年的5000亩增长到16500亩,产值由原先的920万元增长9215万元,解决当地留守在家的农民1250人就业,有效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以宣传推广为抓手,注重媒体宣传,注重市场推广,支持地标企业拓展国内市场。如灵璧县: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微信平台等媒体,运用现身说法、面对面交流等形式,大力推介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重要意义;借助农业交易会、博览会等活动平台,集中展示该县农产品商品和地理标志商标品牌形象,提高区域自主品牌的良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以规范使用为抓手,对地理标志商标权利人开展行政指导服务,促进地理标志商标和专用标志的规范使用、有效管理。以产业发展为抓手,推动地标产品由单一品种向产业集群发展、推动地标品牌由单一品牌向产业集群发展,带动产业发展。萧县诚心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的“姬长喜”商标,生产的“姬长喜”牌青萝卜被认定无公害产品,在当地有很高的声誉,连年参加北京,山东,河南,安徽等地举办的农展会得到了好评。萧县诚心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充分利用“姬长喜”牌青萝卜帮助农民脱发致富,打造“合作社+农户+品牌”的品牌产业发展模式,帮助贫困户走“商标富农”之路。积极拓宽销售渠道、采取网上销售、超市箱装的销售形式,产品销往江苏、河南、浙江等地。让农民生产的“姬长喜”牌青萝卜卖上好价钱,青萝卜的产量平均每亩5000斤,今年每斤最高卖5元。帮助26户贫困户脱贫。萧县生态果蔬种植协会充分利用“萧县葡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发挥协会人员、技术、销售渠道的优势,帮助农民、特别是贫困户农民提供产品、技术的帮助,优先收购贫困户符合“萧县葡萄”品质的葡萄,帮助他们打开销售渠道。协会采取分片指导贫困户种植的葡萄提高品质、产量卖上好价钱。通过协会精准帮助45户贫困户提高葡萄产量70000多斤,增收15多万元,45户贫困户脱贫。以品牌保护为抓手,不断增强监管力度,强化地理标志商标保护工作,严厉打击侵犯地理标志商标专用权行为,有力促进了我市特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如砀山县建立了“砀山酥梨”地理标志商标侵权、假冒监督、举报、投诉机制。重点是利用砀山酥梨地理标志产品生产单位、销售总代理、批发商、零售商,开展产地、销售地的市场监督工作,及时向砀山酥梨营销管理协会或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反映或者投诉侵权、假冒砀山酥梨地理标志产品行为,砀山酥梨营销管理协会对反映或者投诉的问题,应及时向侵权、假冒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提出投诉请求,依法查处侵权、假冒砀山酥梨地理标志产品行为。通过对砀山酥梨产地、销售地市场的监督管理,及时掌握和查处侵权、假冒砀山酥梨地理标志产品的违法行为,为砀山酥梨地理标志产品的生产、销售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

宿州市市场监管局(市知识产权局)供稿

政讯通•食品安全综合资讯中心 政讯通•食品安全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食品安全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