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带货问题多,你都遇到过哪些坑?

时间:2020-07-14 来源: 作者:

  

  今年以来,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不受时空限制的“直播带货”成为拉动内需的助力器。以直播带货为代表的数字新经济为经济复苏按下“快进键”,但随着直播电商的快速发展,其行业问题也随之凸显。

  

  一是直播商家套路多、买家维权难

  

  中国消费者协会5月中旬发布“五一消费维权”报告显示,直播带货日益火爆,同时问题也不断增多,“夸大其词”“假货太多”“鱼龙混杂”“货不对板”是消费者对直播带货商品的集中反馈,有六成消费者担心商品质量问题。

  

  《法制日报》关注中国消费者协会梳理消费者投诉情况,部分消费者遭遇假冒伪劣商品、售后服务难保障等情况,卖家与平台之间、直播平台与电商交易平台之间关系复杂,导致消费者的知情权、公平交易权和合理维权诉求大打折扣。人民网表示,直播带货质量“翻车”屡见不鲜,涉事产品不仅包括小吃、化妆品、名表、服饰,还包含劣质酒水等。一些商家利用追责难的漏洞,不停换号换主播,先卖好货,再卖假货,“坑几次大单”后立即弃号,类似套路让人防不胜防。《中国质量报》报道,艾媒咨询数据显示,直播购物取消订单或退货比例畸高,取消订单或退货频率极少的用户仅占27.01%。

  

  

  

  二是直播带货行业“亟待规范”

  

  电商活动进入虚无空间,超出了传统监管能力范畴。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委会委员刘兴亮坦言,直播带货问题频发表明,相应监管机制滞后,应对此种新型电商活动的法律法规不明不细,亟待相关部门规范、监督,比如掌握主播身份、产品源头等信息才能有效杜绝直播乱象的发生。

  

  《经济日报》表示,对直播带货这种新业态,在保持一定宽容度的同时,还需加强引导与规范,监管部门需制定更具针对性的管理规定,打击各种侵害消费者的带货行为,营造直播带货的良好氛围。中国经济网报道,如何对直播者的行为进行规范,如何保障直播者的正当权益,有利于直播带货行稳致远。“直播销售员”作为一种新职业纳入管理,必然要求建立相应的培训、职业、劳动保障规范。《人民政协报》关注全国政协委员杨勋分析认为,政府相关部门应规范网络直播中的相关行为,使这种商业模式有更长久的生命力。对此,新华网报道,市场监管总局已释放出从严监管的明确信号。有关部门将及时修订《广告法》《电子商务法》等法律法规,把直播带货纳入有法可依的监管范畴,同时多措并举,织牢织密监管网,加大对电商的审核力度,提升直播带货准入门槛,确保网购平台无法外之地。

  

  三是直播带货行业需“协同共治”

  

  电商平台应完善监管措施和处罚方式,建立“网红带货”的资格审查机制及诚信评价体系,建立健全信用黑名单,严厉打击从事“数据造假”的主体。平台经营者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依法配合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调查取证。新华网称,规范直播带货,重点是规范商品。对直播售卖产品要加强监管,避免“线下卖不出的线上卖”,通过加强日常监管、消费者投诉受理等,杜绝有安全隐患、假冒伪劣、质量不达标的商品进入直播清单。

  

  《法制日报》援引北京师范大学网络与智慧社会法治研究中心主任刘德良分析,网红经济属于广告营销,网红或者直播带货者应对其代言或推销的商品服务承担传统广告法的相关法律责任。盲目营销,如果出现产品质量问题,带货者也要承担连带责任。《中国质量报》称,网络直播经营者应保持市场理性,既要让经营活动合法合规,也要遵从市场规律,让行业发展不偏离健康轨道。

  

  《中国质量报》指出,针对直播带货,政府方面应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查遗补缺,避免出现法律空白。监管部门要加强监管,维护好市场秩序。有关部门还应加强执法,对“刷单”“假评论”涉嫌违反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违法行为进行查处,依靠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加强监管。新华网表示,消费者要有甄别和存证意识,不轻易迷信网红效应,一旦商品出现问题,及时和店铺卖家协商售后处理办法。若无法解决,可申请平台介入或寻求市场监管部门、消费者协会的帮助,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政讯通•食品安全综合资讯中心 政讯通•食品安全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食品安全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