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谣言层出不穷,科普辟谣能跟上节奏吗?

时间:2019-08-19 来源: 作者:

  十几元一只的烤鸭是激素鸭、小龙虾生活在污水里、可乐能把整条鱼“溶解”、醋蛋液包治百病……这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健康提示”,时不时就会出现在亲友群、朋友圈里,真假难辨。

  更夸张的是,这些食品谣言的传播方式也越来越逼真。随着短视频的兴起,食品谣言出现了呈现方式视觉化、传播路径社交化等很多新的特点。一些食品谣言以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视频形式传播,比文字谣言更具蛊惑力。信还是不信,令不少消费者困扰。

  在日前新华网主办的“2019中国食品辟谣与科普论坛”上,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司应急与评估处处长方晓华坦言,目前,网络食安谣言会紧跟社会热点,并且具有传播速度快、迷惑性强、影响面广以及花样不断翻新的特点,甚至还有披着科普外衣的伪科学,这也给辟谣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食品安全问题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话题敏感很正常。在我国,每天有243万家餐厅开门营业,13万家食品生产企业开工运转,价值310亿元的食品上架销售。食品安全问题已然不仅是经济问题,还是社会问题。

  谣言止于智者,但食品安全领域存在天然的信息不对称。一方面,消费者缺乏专业知识,常常抱以“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另一方面是有关部门、经营主体和科学家的反应速度没能跟上信息社会的步伐。也正因如此,一些媒体、平台和组织迎合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知识缺乏的弱点和渴求了解的心理,制造了各种貌似“深奥”又“科学”的健康话题。

  那么,如何才能让食品安全的真相,跑赢伪科学刷朋友圈的速度?

  根据现阶段食品谣言传播的特点,方晓华认为,在辟谣的同时更需要建立常态化的科普工作机制,在生产者、消费者、政府、学术界、媒体之间广泛交流信息,传播普及知识,只有社会公众携手对食品安全谣言主动出击,才能够营造风清气正的舆论环境。

  为应对出现的新变化,对应的科普辟谣机制还要跟上节奏。中国食品辟谣联盟也表示,今后,将与相关高校、专业机构建立合作机制,通过拍摄科普宣传片、短视频等方式,实现食品辟谣内容的多媒体传播,以更加直观生动的形式向公众普及科普知识。

政讯通•食品安全综合资讯中心 政讯通•食品安全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食品安全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