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扶贫女队长真能行!——记石泉县池河镇力建村扶贫工作队副队长张红晨
张红晨接力建村8组低保户陈友贵前去看病。 喜顺/摄
走出大城市,钻进大山沟。去年8月,张红晨来到了安康市石泉县池河镇力建村。
“领导问我,愿不愿意去驻村扶贫?我一想,自己还没有基层工作经历,就说愿意。”张红晨没想到一个月后,她就被任命为安康市石泉县池河镇力建村的扶贫工作队副队长。从陕西省市场监管局食品生产安全处,到秦岭以南的力建村,她经历了工作角色的转变。
她说:“我是在西安生西安长的,没有在农村生活的经历。去驻村,心里还真有点慌。”
做小事 干实事
赢得全村人信任
力建村地处偏远山区,山大沟深,村里最远的地方距县城40多公里,全村有9个村民小组478户1515人。村组道路有5个组没有硬化,遇到下雨天村民就出不了门;全村73户贫困户如何开展脱贫工作……张红晨思考着。
2018年8月,张红晨一到力建村,就开始挨家挨户走访,并针对贫困户制定脱贫方案。
力建村自然环境差,产业发展慢,经济受制约情况严重,不少青壮年劳动力都选择出去打工以补贴家用,妇女们大都留守在家照顾年幼的孩子及年迈的老人。可有一户特殊家庭引起了张红晨的注意。通过走访张红晨了解到,贫困群众蒲元菊的丈夫已经瘫痪两年,家里就靠她一人支撑。上有老下有小的艰难生活拖垮了蒲元菊的身体,年纪不大的她满脸皱纹。2011年在收苞谷的时候由于过度劳累,蒲元菊连人带车翻出去损伤了腰椎尾骨。为了省钱也为了照顾瘫痪的丈夫和嗷嗷待哺的孩子,她连医院都不愿意去,直到村干部送来了慰问金,才卧床养病。多年来村里人包括家里人都劝她改嫁,蒲元菊却一口拒绝,坚强地坚守着。
“这样善良的人,咱不帮谁帮!”8月5日,张红晨走进了蒲元菊家。从此,张红晨一有空就去蒲元菊家帮她做家务,帮她照顾家中年幼的孩子及年迈的老人,并积极联络帮扶组织给这个家庭提供帮助,给蒲元菊加油打气让她树立生活的信心。
来到力建村虽然还不到一年,但张红晨已经完全融入了这里。
把准脉 开对方
改善交通解民忧
2018年11月的一个晚上,张红晨入户回来,借着汽车灯光老远看到前方有一位老人一手拄着拐棍,一手拉着孩子,颤颤巍巍地从康松桥走过来。“在这雨后漆黑的晚上,1公里多的路上没个路灯,老人和孩子咋行走?”张红晨立即停下车,拉着老人和孩子掉头将他们送回了村委会广场。
“你说这条村委会到康松桥1公里多的路,要是没个路灯,村民晚上出行多不安全?”回宿舍的路上,张红晨心里一直想着这件事。力建村9个组和合一村、柏安村的15个组2000多户村民进出村,学生们晚自习回家,最常走的就是这条路。这条路常年没有路灯,十分难走,尤其到了下雨天,路泥泞又漆黑,很多人都摔过跤。
张红晨回到西安就开始找企业拉赞助,她四处奔走,遇见熟人就说“你们效益这么好,把我们村上支持一下吧”,有时候张红晨自嘲:“我那老朋友说他都怕了我了,现在就差拒接我的电话喽。”
在一次同学聚会上,张红晨“一次搞定”了35盏LED太阳能灯。听说黑了好几年的路马上就能亮了,村民付荣华高兴地说:“这灯照亮的不仅是1公里多的路,更是通往力建村村民心里的路啊。”
争资金 上项目
发展产业添后劲
驻村期间,张红晨一直在谋划培育力建村脱贫的支柱产业。力建村村民一直都是以养蚕为主要收入来源。平时青壮年劳动力都在外打工,留守的都是“老弱病残”,啥产业能够有人干、还能干得成呢?
张红晨思来想去,又广泛征求贫困户意见,觉得还是得靠蚕桑产业。“首先,当地养蚕有传统;再者,桑园不愁;最重要的是,上级也有扶持政策。”张红晨说。去年8月,受益于省移民办支持建立蚕桑产业示范园,桑园规模上100亩补贴10万元的项目,力建村对村里300余亩桑园进行了桑园改良、品种提升,连片统筹。此外,通过找项目,张红晨为力建村又争取到了200亩的紫皮长茄的订单种植项目,光这一项,每亩就可为贫困户和村民增收2000元。
群众要脱贫,产业是基础。在培育脱贫支柱产业的同时,她又把目光盯在就业上。为了解决留守妇女就业问题,让离不开家的妇女就地脱贫,在家门口赚钱,张红晨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和专家一道,积极帮助解决当地一家食品企业扩大生产面临的产品研发、产品检测、技术规范等技术难题。企业发展了,一次就帮力建村10多名妇女安排了工作,签订了就业协议。当妇女们看到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时,动情地说:“给我们介绍这么好的工作,工资每个月可以达到3500元,哪里去找这么好的事情!” (喜 顺 张权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