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降压药最好先做基因检测,做到精准的个性化用药

时间:2022-06-16 来源: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作者:佚名

  

  高血压作为一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我国患病率、致残率较高及疾病负担较重的慢性疾病。研究发现,高血压的发生与多种基因表型相关,基因表型不同,降压药物的治疗效果就存在显著差异,如血管紧张素原基因多态性与阿替洛尔的降压疗效相异。

  最新的《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第 2 版)》增加了药物基因组学相关内容,明确指出精准的用药指南就是要将个体的基因型考虑在内,量身定制用药方案,避免用药不当,真正做到精准的个性化用药。因此,为取得最佳降压疗效,临床医生应依据患者的基因型,选取合适的降压物。

  图片1.png

  1.高血压诊断标准

  (1)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诊室血压,测量收缩压≥140mmHg(1mmHg= 0.133kPa)和(或)舒张压≥90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

  (2)家庭自测连续规范测量血压5-7天,平均血压≥135/85mmHg可考虑诊断为高血压,建议进一步就诊。

  2.高血压发病危险因素

  

  图片2.png

  遗传因素:有多种研究表明高血压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有明显的家族聚集特点。大约半数高血压患者有家族史。

  高钠、低钾饮食:高钠、低钾饮食是我国人群重要的高血压危险因素。摄入钠盐过多不仅会导致收缩压和舒张压升高,还会使降压药物的疗效降低;增加钾的摄入可以降血压,同时也可以提升降压药物的疗效。

  肥胖:肥胖是高血压独立、首要的危险因素。发生高血压的概率和身体质量指数BMI及腰围都有一定关系。。

  过量饮酒:过量饮酒不仅会增加高血压的患病风险,还会使高血压患者并发心血管病的风险升高。

  长期精神紧张:人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的状态,会使交感神经变得兴奋,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多,从而增加外周血管的阻力,最终导致血压的升高。

  其他因素:除了以上高血压发病危险因素外,《心脑血管病防治》2019年版指南还指出其他危险因素:包括大气污染、年龄、缺乏体力活动、糖尿病以及血脂异常等。

  3. 高血压的危害

  高血压是一种心血管的临床综合征,大多数患者没有明显的症状或体征,少数高血压患者可能有头晕、乏力或流鼻血的表现。有些患者收缩压达到200mmHg或以上,患者也可能没有明显临床表现,但此时其心脑肾血管已经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随着病情发展,如得不到有效的控制,最终会出现心力衰竭、心肌梗死、脑出血、脑梗死、肾功能不全尿毒症、外周血管闭塞、动脉夹层破裂等危及生命的疾病。

  4. 日常如何预防高血压?

  (1)坚持运动

  经常性的身体活动可预防和控制高血压,如游泳、快走、广场舞、太极等,活动量一般应达到中等强度;

  图片3.png

  (2)健康饮食

  控制食盐摄入:成人每天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

  少吃高油脂高糖食物:减少摄入富含油脂和高糖的食物,多吃蔬菜和水果;

  少吃快餐:尽量在家中就餐,有利于控制脂肪、盐和糖的摄入量。

  图片4.png

  (3)戒烟

  吸烟有害健康,吸烟者应尽早戒烟,避免被动吸烟。

  5. 高血压发病情况

  中国工程院发布“未来20年我国可预防的重大疾病和健康问题研究”,其中高血压排在第二位。高血压属于代谢性疾病范畴,已成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据统计我国高血压患病人数已达2.7亿,也就是说,大约每3位成人中就有1例高血压患者,并且患病率仍处于上升态势,且年龄越大,患病风险越高。

  但在临床上,高血压药物治疗中存在不合理用药导致高血压控制不良、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不稳定,遗传因素影响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等。导致血压的控制率得不到显著的改善,控制达标率仅达到15.3%。

  6.高血压安全用药基因检测适用人群

  (1)高血压患者;

  (2)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人群;

  (3)曾有药物不良反应的人群;

  (4)药物治疗效果欠佳的人群;

  (5)需同时服用多种药物的人群。

  高血压是终身性疾病,需要长期监测、安全用药、规范治疗。因此患者应加强自我健康管理,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遵医嘱按时服药,定期随访,以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生风险,更好享受健康生活。

  


原文链接:http://wjw.beijing.gov.cn/bmfw_20143/jkzs/jksh/202206/t20220614_2739774.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政讯通•食品安全综合资讯中心 政讯通•食品安全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食品安全促进中心